第(3/3)页 朱元璋都被刘伯温这像是突然间,被踩了尾巴的猫的反应给惊到了。 愣了一下后,才反应过来,刘伯温为何会是这般大的反应。 这锅在自己身上。 想想自己之前的种种作为,朱元璋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好在是连着当了几年和尚,要过几年饭的人,当年练就的厚脸皮还在,基本功极其扎实。 所以别人也看不出来。 “不是减税,是加税。” 朱元璋这话一出口,刘伯温紧绷神经放松了下来。 原来不是又要减税,是要加税。 自己是白担心了! 这感情好! 早该对税收进行调整了。 朱元璋留意到刘伯温的这些变化,想想自己之前的种种过于理想化的作为,越发觉得自己以往在财政上过于天真了。 税收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国家获取的税收,需要在一个合理的空间,太低或者是太高都不好。 太低的话,朝廷手中没有钱,影响正常运转。 导致朝廷无法完成,诸多朝廷的职能。 比如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救灾赈济……继而引发更大的灾难。 不说这些宏观角度,单说和纳税密切相关的百姓们,正税过低,他们一样会直接承受痛苦和损失。 朝廷和各地官府,需要的钱是有个最低额度的。 不是说你把税定的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正税过低,那么地方上就会出现各种苛捐杂税。 苛捐杂税的名目可就太多了,也很混乱,各地官府收起来那是一点都不手软。 毕竟苛捐杂税这些,基本收了之后,都被他们自己用了。 等于说,正税制定的低,并不代表着百姓们的负担就变低了。 甚至还会因此而变重。 历来盘剥百姓,最令百姓痛苦不堪的并不是正税,而是各种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 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不合理,那朱元璋自然是要想办法,对其进行调整。 提高正税,减少或者是彻底取消各种苛捐杂税。 让税收变得合理,符合大明的实际情况。 如今大明才开国,正是打基础,制定各种合理政策的好时机。 开国时定下的各种政策,很多是会流传下去的,影响深远。 哪怕很多在后面会根据现实情况,出现各种应有的改变。 但根子却不是那般好改变的。 所以,重来一次,朱元璋要尽自己的能力,把这些给做好。 “咱准备提高正税,取消地方的诸多苛捐杂税。” 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出了他的打算。 刘伯温脑子开始飞速运转,思索皇帝所说的这话。 片刻后开了口:“上位这个决定很英明。 若能弄出一个合理的额度,处处落到实处,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底下的众多百姓,都有很多好处。 不过,在真的开始实行时,需要多方留意。 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在提高了正税,取消了各地的苛捐杂税后,那些人接着巧立名目,继续收苛捐杂税。” 朱元璋点了点头,认同了刘伯温的这个说法。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提高正税,免除苛捐杂税这些都不算太难做。 只要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正税税率,今后施行时,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者减少,或者先按照标准税率进行征收,后面开始多退少补,基本上都能有个差不多。 最难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些切实的落实下去。 并杜绝加征了正税后,地方上换个名目,接着收取苛捐杂税。 这个要是不能解决,那乐子可就太大了。 百姓的负担不仅不能减轻,反而还会因此加重,将会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关系到百姓们的钱袋子,以及肚子的事,需要慎之又慎。 很多事,自己这里不过是随口一句话罢了,可落到众多百姓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能把人压得粉身碎骨的那种。 好心办坏事的事情,不能再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件事刘先生回去没事了,多多考虑一番,争取找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征收标准出来。 各项事情,都尽可能思虑完善了,咱们这里再找个地方实行。 一开始,先在一府之地试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宝贵经验。 等到各方面都没什么大问题后,再开始向全国铺开。” 试点是个好办法,朱元璋自然会将之拿来用。 这都是后人的宝贵智慧。 这诸多的宝贵智慧,才是他在现代十五年最大的收获。 刘伯温眼前一亮,迅速的开始思索起来,越是思索,眼睛越亮。 只是简单一句话,却让他回味无穷,宛若醍醐灌顶。 “上位这办法好!大善!” 他猛的在腿上一拍,出声称赞,和平日里儒雅的样子,有着强烈反差。 “不过上位,这些还不能太着急。 提高正税,取消杂税有一个前提,需得清账田亩,清理隐户。 需得知道我大明有多少人,每个人有多少地,地是好地,还是贫瘠之地。 各地主要种植些什么,产出又有多少。 理一理账,把家底摸清楚了才好做这些。” 片刻之后,冷静下来的刘伯温望着朱元璋给出了他的建议。 治大国如烹小鲜,有些事适合烈火猛烧,可有些事,只能小火慢炖。 这里面的度,以及做事情的先后顺序需要掌握好。 不然很容易出大问题。 众多的百姓是最脆弱的,稍不留意,就会让无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点头,刘伯温说是老成持重之言。 清丈田亩这事,势在必行。 接下来就接着破格招收大量学子入国子学读书,主攻算术,培养大批有专业知识的学子。 为今后清账田亩做准备。 如今国子学内的这些学子,其实就是他为清丈田亩所准备的。 不过要先用在税务上了。 好在有了算术启蒙,培养一些能计算田亩面积的学子,不算什么太难的事。 见到上位心中有了计较,刘伯温便要起身告辞,今日他来见上位所想要问的事,都已经有了着落,可谓是收获了足够的意外惊喜。 却不妨朱元璋又对他说出了惊人之语。 “刘先生对官绅一体纳粮怎么看?” 刘伯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