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这个爹来得太突兀-《枯荣界》


    第(2/3)页

    郭禄才理所当然地坐到了炕头上,享受“儿子儿媳妇”的孝敬。屯子里的人听说隋有道他爹从河北老家来了,有好信儿的就来看,也有人心里纳闷,私下议论,平时也没听说隋有道还有个爹呀?

    隋有道忙着给“爹”过六十六大寿。四下发出帖子,买酒买肉买青菜,赁盘子赁碗赁桌椅板凳,借音响借彩旗,李天妹还用一百张1元面值的人民币拼成一个大大的寿字,并请已经退休的郑老师给撰写一幅对联。

    郑老师对这个从未听说的“爹”有几分疑惑,随口探问老人从哪儿来,老人说三江市,又问老家是什么地方的,老人说河北,再问以前咋没见来过儿子家,老人说自己过悠荡日子。隋有道怕这个“爹”言多有失,忙过来催促:“郑校长,你抓紧给写对联吧,我等着贴呢,下午捞水桌子人客就来了。”郑校长一边提笔抿墨一边琢磨用词,想一会儿说:“我给你们现编一副,应该比那老词更适合。”隋有道连连说好,于是郑树人运笔行文,只见写的是:

    祈鸿福子显孝心天可鉴

    过大寿爹成好事众相传

    郑老师收了笔,故意问:“咋样,这对联写得如何,满意不?”隋有道点着头说:“写得好哇,满意满意,不愧是咱乡下一支笔。”郑校长又问一句:“知道我这词儿是啥意思么?用不用我给你逐句解释解释?”隋有道忙说:“不用不用,我都明白。”郑校长收拾了笔砚,说道:“《红楼梦》第一回有副对联太妙了,我背诵给你听听。”往外走时吟咏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送走了郑校长,隋有道回屋自语:“什么真的假的有的无的,叨咕这些好像是故意给咱听的,他是不是看出破绽啦?”李天妹说:“不能,他也不知道真相,何必担心,顶多就是个疑心。”郭禄才喃喃道:“是亲的割不掉,是假的安不牢。”隋有道说:“你咋还叨咕上了呢!你可别给整露啦!”李天妹也说:“行啦,你就消停当‘爹’吧,尽量少说话!”

    第二天是正日子,雇了乡电视转播站摄像师来录像,还借了照相机拍照,场面好不热闹。郭禄才坐到生日蛋糕前乐得合不拢嘴。灶厨的、跑堂的、热酒的、管帐的都只管忙活,赶礼的上完礼账,只管大吃大喝,没人去注意眼边前的这个“爹”是否真假。这时候,大门外竹板噼哩啪啦响成一个点儿,众人围上来看热闹,曲克穷一张口唱道:

    一进门口喜气升,大门堂内都挂红,孝顺人家忙过寿,炕上坐着老寿星。鞭炮声声心欢喜,彩旗飘飘笑盈盈。老亲少友来祝愿,祝愿老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老人越活越年轻……

    宴席一直放了四悠,四十多席。夜幕降临,人客散去,隋有道和李天妹数钱数到手软。隋有道说:“一共三万八千七百三十元,去掉办事儿费用五千零三十元,还剩三万三千七百元。再去掉武装‘爹’的三百八十元,再去掉辛苦费一千元,净剩三万零两千三百二十元。不仅把过去随出去的捞回来了,还赚了不少呢!”李天妹喜滋滋地说:“可下见到回头钱了。”郭禄才临走时,隋有道一再叮嘱,一定要对这事儿牙口缝儿都不欠。

    数日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那郭禄才找上门,与隋有道犯起口舌:“既然你们拿我当爹,就得继续供我生活费。”隋有道把他推出门外:“哎,你这老奤儿,我借你用了几天就搭你一千五,不算薄哇!想不到你得寸进尺……”郭禄才大声嚷嚷:“财迷心窍的是你们,为了弄钱,你们急红了眼,又贪又骗,又瞒又赚,借我当爹就是不正当手段……”隋有道质问道:“我骗你啥啦?咱不是两厢情愿吗?”郭禄才拿话威胁道说:“你没骗我,可你骗了多少随礼的,你要不养活我,我就当众揭穿。”

    见他俩激烈搬争,李天妹指点着郭禄才说:“哎,你这老奤儿不懂规矩呀,一单一利索你知道不?咋的,想讹人放赖?门儿都没有!你说你这么仗义地要,谁能给你,你要好说好商量,我兴许看你可怜能给你拿两个。就你这样违背约定谁愿意理你,你管咋地也是个爷们儿,说话得算话。”隋有道不耐烦地说:“你别跟他费口舌,看他还能咋着!就是蹬腿儿了,和咱也没关系。”

    气得郭禄才站在大门街上大骂起来,扬言上法庭告“儿子”不孝顺,这一下可把隋有道惹恼了:“你要知趣儿就赶紧走,不知趣你爱上哪告上哪告。别忘了,你也是同案犯,整不好一块完蛋。”人们越聚越多,郭禄才拿出借爹字据让众人看,郑老师还接过来仔细读了一遍,众人听了,说啥的都有。“哎呀,隋有道是蝲蝲蛄嗑酱杆,道道多呀!”“隋有道长个发财的脑袋,竟想来钱道。”“你说借啥不好,还借爹了,这招多损!”姚老美打诨道:“哎——小隋子,以后再借爹,别跑那么远,耽误工夫还搭路费,我不要钱,找我得啦!”逗得村民哈哈大笑,还现编词儿嘲讽:

    隋有道,真有闹,借个爹来把钱套,当众把爹来介绍。

    钱留下,爹不要,气得老爹要上告,看他害臊不害臊。

    隋有道无地自容,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一连数日不敢见人。可借爹的事儿却越传越远,以至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小学校寒假期间,香惠子来信再三要求女儿能去探亲,白盼玉和穆荣带着孩子又去了一趟日本。这是第三次去看望母亲,然而签证尚未到期白盼玉一家三口就返了回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