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斥候眼见赵世臣大发雷霆,心中也是惊惧不已,但出于职责所在,还是将亲眼见闻详细诉说了一遍。 原来就在今早,濮城百姓间已经流传开了一种说辞。 百姓知道了作乱的梁山匪徒即将被招安,他们不关心朝堂大事,只知道那些匪徒如果被招安,那么濮城地界上也就不用再打仗了,他们也能早日过上安稳的日子。 所以,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是一桩天大的喜事。 而且他们还听说,促成这桩善举的人,是当初被临时任命为守城官的石安。 甚至于有人添油加醋的编排起来,说那赵将军只是一介武夫,只懂带兵打仗,哪儿能想到去和匪徒谈判? 一时间,濮城百姓对石安百般称颂,甚至还说要去给他制作万民伞。 当然,这些话听在赵世臣的耳朵里,可就不是滋味了。 说白了,‘招安’这事儿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完全就是他为了活命,不得已认下的。 而且,他日后可能还要承受朝堂上的斥责。 也就是说,昨天那一场酒下来,石安落了个爱民如子的好名声,但却要赵世臣去付出代价。 震怒过后,赵世臣冥思苦想,一是要想办法补救,而后便是要对石安进行报复。 思前想后,赵世臣切中关键。 民间舆论,可以想办法压下去,那些个百姓都是怕事的,自己完全可以利用军威,威胁一番就能让他们闭嘴。 至于昨天对宋江允诺说帮其向朝廷请命招安,其实也可以完全不认账。 当然,前提是必须得把舆论摁死在濮州城内,自己和宋江把酒言欢的事,绝对不能传将出去。 然而赵世臣没有想到的是,他自以为最恰当的处置方法,早就被石安预料到了。 昨夜晚间,赵世臣出城后,石安便在城主府和宋江吴用等人开始了商榷。 石安准确无误的推算到,即便全城百姓都看到了赵世臣与宋江畅饮,但他依然可以不认账。 挑明利害后,石安直接说出下一步的计策。 “为今之计,是必须拉赵世臣下水。” “他是负责平叛的主帅,只有他去向朝廷请命,才有可能让朝堂下发招安令。” 宋江连连点头,但吴用却眉心紧蹙。 “石大人,你方才也说了,赵世臣十有八九会不认账,我们又该如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