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以何赏不世之功-《汉明》
第(2/3)页
但冒襄此时真的怕了,因为他感到吴争目光中的那种漠然,这不是仅对冒襄的漠然,而是对文人的漠然。
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就是这种漠然。
而此时的吴争,一样被冒襄语无伦次的话震动。
说者或许无心,但听者有意。
话无伦次,但,意却隐含哲理。
没有人可以预谋好一切,是的,从来没有人可以预设好一切再付诸于行动,也没有任何一件事、一次战例,可以完全按预设的方案进行到底。
决胜于庙堂之上,这只是美好的想象。
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也仅是停留在评书之中。
现实往往善于打每个谋士参军的脸,一个真正的智者,只是决定一个方向,而不是预设怎么去走,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凭空预设问题,然后再凭空去解决预设的问题。
简单地说,意思就是,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
这道理,对于一个穿越者,很浅显,吴争能懂,所以,他心灵受到了震动。
吴争的沉默,让冒襄起初惊讶,但随即,冒襄认为自己的话起了作用。
他变得更大胆起来,话也越说越溜。
“山河破碎,家国飘摇之时,王爷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天下皆知。王爷心系百姓、胸襟宽广,不谋私利……。”
说到这冒襄话峰一转,“可追随王爷的文武及北伐军将士,他们未必也如王爷这般胸襟宽广,不谋私利……王爷,当赏啊!”
吴争的脸色微微抽搐起来,得赏,确实得赏。
功不赏,过不罚,以何服众?
以何赏?
以何罚?
以大将军的名义赏罚?何以服众!
吴争慢慢睁开眼睛,目光射向屋外漆黑的天空,冷冷道:“他们也未必象你这般,辎珠必较!”
冒襄顿时来了些脾气,他梗起脖子道:“王爷怕是轻看冒襄了,清军入关之后,陈名夏数次邀襄北上,襄皆坚拒之,清廷两次征召,襄亦坚拒之……王爷可以指责襄狂妄,但指责襄为求私利,辎珠必较,恕襄不敢领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