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三章鹿苑书院-《活在南宋》
第(2/3)页
“当然啦!”狗儿整理整理衣服道:“虽说我要考的是别头试,但里面的学问,却是做不得假,不进书院学习哪里能过得解举试!”
“可是……”
王厚瞅着狗儿不舍的道:“那我和十四怎么办?”
“咦,你俩也得进学啊!”
王厚惊讶的抬着手臂,指着面前的书院大声道:“俺俩也进这破书院?”
“你这家伙!莫要在人家门口乱吵!”
狗儿一把拽住他袖子到门口的大柳树下,扭头瞅瞅怒气冲冲的把脸扭去一旁的小门童道:“你看你,我还没进书院,就让人家对我有了厌恶,若是这小门童转身告了院长,那个凶老头,啧啧啧!”
无拘无束惯了,突然来个管束自己的人,一时半会狗儿还真不习惯。
“你俩不进这书院,你俩考的是武举!”
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尤其是清朝,但是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武举考试也仅仅流于形式,到元代后,甚至被一度废止不行。
在唐朝,武举考试内容主要有“试长垛、马枪、翘关、擎重”。
其中“长垛”便是指射箭,“马枪”指骑马耍枪,“翘关”就指抬起城门门捎上的大木栓,“擎重”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举重。
唐朝的武官武职系统,大多被世家门阀把持,能过武举的举子,也多是从这些门阀大族中产生,像下层的穷人家庭根本就没法子竞争过他们。
比如说“马枪”考试一项,就足以把大部分泥腿子出身的穷汉子排斥在外。
在古代养一匹战马,就相当于后世供养一辆汽车难度一般。
低层的老百姓根本承担不起战马的开销,即使抛开骑马这项不谈,要想过“翘关”、“擎重”这两项,也必须经过充分的肌肉训练。
“穷文富武”之说,并不是说来玩笑的,要想练武术,就得打熬筋骨,单单是吃俩饼子喝碗粥,是长不了力气的,所以练武之人都要吃肉,吃肉就是要供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但是吃肉可是大问题,哪怕是以富裕著称的宋朝,民间百姓人家也做不到顿顿有肉,所以普通坊间的孩子,还真就比不过有钱人家的孩子力气大,所以往往这两项考试,也是比不过。
在宋朝,主持武举考试的人是文官,所以就增设了一项“策对”课目。
要求应试者需熟知“武经七书”,也就是兵法兵书,然后再进行骑马、射箭、舞大刀、扔大锤这些技艺考试,最后再进行殿试,也就是“面试”。
宋朝的武举与后面的明、清两代不同,它毕竟是由文人操控决定的,所以武举选拔的意志是“为将者首重智取,非苛求个人武艺。”,然后选出了一大堆,只会纸上谈兵的“大将”。
打仗,可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唯有在战争中一步一步的实践磨练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帅才!”
不过,纯粹的武技考试,起码还能选拔出弓马技艺、膂力武术等上佳的勇士,像宋朝这样的“策试”武举就只能量产出一大批“挥斥方遒”的文将军而已,再加上指挥军队的,还是只读过兵法书籍的文官,很少有过战场经验,所以宋朝与北方蛮族的战争几乎都是以“祈和”而结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