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建宁遗事-《天变》
第(3/3)页
“堂兄还说,那趟希奇事情多,后来二公子的近身侍卫统领江浪忽然不见了。二公子说是去追捕,不抓回道士。就不让他回来了。结果怎么着?堂兄说现在江浪成为秦侯的父亲了,而秦侯却是建宁一年腊月生日,你们说这里有没有蹊跷?堂兄说当时江浪根本没有娶亲。平日里一直在军营之中,连营门都不出。所以有人就猜秦侯其实就是那个姓谢的党人的孩子。”我猜这个有人就是他自己。
众人一阵唏嘘惊奇之声,我却一背地冷汗,但我从前面听到地一句话就做了一个特殊的决定:不插话。
虽然这有点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但是却必须如此。
其实很想打断他的话,但是当我听到刘老六这个人已经听了七八十遍,我相信这件事情早就传开了。这酒肆里的人或许只是听个上阖人更详尽地故事罢了。
连我这个无辜的当事人都听说过一些。在外面还能有我的好么?
果然到“我”的故事了,不过听到这句话之前,别人地声音先响起来了:“你张望个什么?”
“还没有说那个传旨的车里的孩子。很多人说他就是现在的越侯。现在不是越侯就在陈仓么,还不得小声点?”那人又停顿了一会儿,旁边人只管叫他合上窗,莫漏了冷风进来。
“传这话的早了,也多了去,要杀也杀不到你头上。”有人劝慰他。
“那年葬小世子,我堂兄是看着地。没想到过了几年。坟竟然偷偷被掘了。还是申公自己带人去掘的,还又埋了很多东西进去。看到的人说那都是皇家地东西啊!”此人得意地一顿,说了一句:“那一年,是熹平五年!也就那一年,今上下旨立何皇后!”
“这一下子流言就传开了,据这家说,当年出去时,看着申公家下人带了三个婴孩出去!据另一家说,回来时就只带着两个孩子了,其中一个还是死婴,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个孩子被送走了!后来回来后市面传言都说二公子夫人整日以泪洗面,看来葬进去地应该是二公子之亲子。除了现今赵国长公主,还有一个孩子后来就没了音信。”我盘算着,此人从头至尾话都算是别人告诉他的,自己看到地却从不乱猜,看来也是知道此中厉害,只是憋不住自己的话头。
“越侯真是何皇后之子?莫非越侯竟是……”这后面说话的人就多了,这个一句,当年何皇后才入宫,无有靠山,定是怕产下皇子公主双胞胎为人记恨,故而命人将男孩送出,只说生了个公主掩饰。那个说,定是申公将大皇子送出,借着那封信的由头让他姓谢,然后报之皇后,让皇后有机会寻个借口收为义子,借个谢氏,让其认祖归宗至申公名下。又有人恍然大悟,怪不得平安风云侯升迁之快。顾往昔布衣,无一能及。竟还有人猜,现在皇上还未立储,是否就是为了等越侯身世大白天下以便立之。
怕就怕这后面的,通常传地人都不敢着实了,但是周边听的自恃与自己无关。又不是自己说的,猜得甚是起劲,而且活灵活现,仿佛他们亲眼目睹一般。结果那个上阖老乡后面就开始变得越发紧张,只顾叫大家别乱出声,至少声音别太大。
我也希望他们赶紧谈完,这种事情越传越可怕。不过听了未必不能让我知道一些事情,那就是当年何皇后可能真的生过一对龙凤胎。那个男婴,为宫闱之中人不容。藉由一个我的本家詹事凭着良心和忠心送了出来,送到父亲这里。而那个刚被挖出来的小孩骸骨,竟就是那个可怜的大皇子。此事不知道皇上知道不知道,按说现在他应该可以知道了,回去需问问父亲。
在朝内日久,也听说过这些故事:当年一个姓何地屠子,想将自己的漂亮女儿送进宫。虽然屠子之女原本没这种可能,但是那时却可以,只不过需先给宦官送钱。这开销就大了去了,原本钱是肯定不够,没两年攒不出来。忽然有个人不知出于何种目地借了大量钱给那位何屠子,建宁一年便打通关节送了进去。(注3)建宁一年时节,后宫内正是新天子初立,争权夺利党派倾轧开始的时日。何皇后那时还只是个低等的美人,在内无权无势,外面只有一个屠子老爹和一个叫何进的毫无出息地兄长以及一个叫何苗的小弟。想来我这位义母也真是可怜。无论其他如何,她对我倒真是照顾爱护,对此我也深为感激。不过理由,我觉得倒不如这干人等说的这么离奇。虽然自己也想不明白。但我不介意。
案上东西全部吃完,心满意足,想着赶紧回去,看看大伙。虽然今日听到民间种种有些吓人,但也还觉得没什么可怕,反正就是瞎传。待得要离开了,终于发现今天最大的错误在什么地方了。
我没带钱!
我记得我的脑袋一下子大了起来,很期望忽然出一件大事情,让大家都离开。然后我陪着小心请这家店主让我赊欠一阵。好回去找钟大人借一些再来还他。
细想一下其实这也不能怪我。自小我地衣服不是张婶就是银铃做地,她们做得简单。一两日之内就能做好,所以一般连个放钱的地方都没有。从小以来要吃什么要玩什么,都是我伸手要,银铃转手给我买。
现在也只能期望上天帮我了。
未想上天还真帮我,虽然没有如我所想,却也差不了太多。
那时就听得外面远处一阵喧闹,有人远远吵嚷着似乎跑近过来,中间间或伴有马嘶之声,片刻后马蹄声更近。
酒肆之中不乏好事之人,纷纷开窗观看,酒肆之内也再无怕冷之人,眼看着多数聚到窗口往外张望。
此时正是结账好时间。虽则店内亮堂了很多,但几乎所有人都围在窗口看外面地究竟。
于是叫来店家,相当委婉地表示出能不能先赊账,我马上就把钱送来地意思。
显然一张口他就明白了,这侍应之人便打断了我的话有些不耐烦道:尔等则种额们见得多了,将你个营名写下,三日之内送来,另外留下件抵押,便则先去吧!
这时倒有好事人转头看向这里,小声嘀咕了几句,我也回过头去,两个中年人,看这衣服就是那种县府之内的刀笔小吏。
我走过去拜了一下:两位大人,可否借吾些饭资?此番出来急了,未尝带得钱物。待吾回营,即刻送来。
很奇怪地是,他们看着我的衣服惊疑不定,还问道:这位军士,你这身衣服何来?
头脑中转过几种说法,最终说是营中兄弟帮我找的,前几日城外厮杀自己衣服破损厉害。
我这模样已经够显眼的了,再泄露自己是越侯,还赊账不给钱,别人可不会认为我真的忘带钱了,那脸就算丢到右扶风了。
终于其中一个小吏迟疑地问道:欠多少钱?
那厮对这小吏倒是尊敬,禀道:四十钱。
另一小吏立刻下定决心:那我便先替他出了。
未及感谢,只听得窗口有人开始喊了:一匹黑马,那胡儿在追!
仿佛为了印证。小黑的嘶鸣声明白无误地传入耳朵中了。
稍一拜谢,请他们少待,我这便出了酒肆之门。只见小黑就顺着市集一路跑来!后面还跟着几个人,领头那个模样有些怪,未扎发髻,头发卷曲披散。胡须兜腮,倒似屏风上多画的狻猊一般。见他双手各提一条铁棍,跑的速度也算是飞快,但是还是慢慢被小黑越发甩远了些,只是依然在追赶。
我笑着,不知道小黑这兔崽子怎么想起来挣脱缰绳过来的,当下也不闪避,站在了路中央,用手招呼小黑。
窗口立刻有好心人地声音:那军士。你个莫非二瓜了?快闪开啊……啊!
最后那声啊显然充满了惊讶,因为小黑看见我就在我身边停下身子,绕着我极是亲热地用嘴在我脑袋边领口处乱蹭。此贼极尽讨好谄媚之能事。倒把我呵得有些痒。这日小黑没有辔头,难得轻松一身,我也没处拉扯它,只能拍着马脖子,问询着它怎么想起来找我。
它自然无法回答,但是还是尽力了----更亲热地乱叼我的袖子衣服。不时嘶鸣一阵,似乎还要品评一番我地穿着品位。
那个怒发虬髯大汉在我眼前停住,垂下两条铁棍,喘了两口气便问道:此马是你的?
我却想到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此马一路可有踏着百姓?
那壮汉道:未有。百姓都吃着饭呢,路上没人!
我心下安定,才回答道:这正是敝人坐骑。
那壮汉似乎打量了我一番,又仔细辨认了一番,思索了一番:你是哪位?怎穿着老姚的衣服?
我不知道谁是老姚,除了能知道他很高,但我想他知道,不过又想到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能否先劳烦这位兄台借我四十钱?
这汉子真实诚,还真个放下双手棍子。杵在地上,看得出来很是沉重。眼睛朝天,一边继续喘定气,一边手伸入在怀中翻着。紧跟着后面跟着的几个人气喘吁吁跑到,他还问道:哥几个,可有带钱?借于前面介位兄弟些,介他地马,他帮拉住了。
那几个就差些了,不过虽然弯着腰喘着气。倒也各自去怀里探寻。还真帮我凑了四十个。
我赶忙谢个不停,转身就进酒肆把钱还给了那小吏。然后赶紧出来。
那憨直汉子看我空手出来,竟有些不满,操上本地话就开始问了:额还道你要买陈仓醇送额,现在军令紧,额不敢去买,还指望你……唉,白给你个小凑钱了,别忘了还额们兄弟钱。还有,你是谁?老姚衣服你哪弄来地?
赶紧拉着他远离这酒肆,小黑乖巧得很,一路跟着我,还不时叼我衣服一下。
那壮汉领着兄弟跟着我走到市中。四下几十步内无人,也躲过酒肆窗口,才小声报道:敝人谢智。不知这位兄台如何称呼?
他呵呵笑道:额叫车儿,您介兄台名字好嗟,和那个叫甚……平安风云侯同名儿。
对此,某人稍有些尴尬地说道:这位兄台莫取笑,我就是那个平安风云侯……
注1:作者诚挚地认为,上面一段有明显的抄袭莎士比亚先生之《哈姆雷特》中独白部分的嫌疑。
注2:作者不提倡早恋,这是当时特定的情况,何况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古人比现在确实早熟很多。不是我故意破坏大家阅读连贯性,但是越想越觉得危险,还是需要特别注明一下,避免天变被和谐(嘿嘿)。将来你们可以告诉你们的孩子们,早些教育并培养他们自立能力,至少这点很必要。咱们在汉代的老祖宗,不少男子一生很短,而且尚未娶妻,便在服兵役徭役中死去;而女子十五岁前就必须得出嫁,否则那五倍的算赋可是能让一个中产破产的。一般一场大地战乱过后,青壮男子大幅减少,必然常有很小地男孩就娶亲了地故事,而本。
注3:原本何氏入宫在建宁三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