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女使节-《天变》


    第(2/3)页

    车夫还问了怎么绕出去。听的下面一帮小子七嘴八舌指着路。我则牵着伊人的手上了车。

    “你怎么来了?”话音刚落。立刻补充道:“我不是说你不能来。我是指现在野外可能还有危险。你怎么还是来了?”

    伊人吃吃的笑了。等马车起动。她抿着嘴故意斜眼上下打量了我一番。才小心偎依到我左边怀中。轻轻说道:为何如此小心。真的怕我么?

    “那是自然。你要上来就是一通或斥责或撒娇。为夫都毫无办法。”

    “告捷之信传到。自然群臣振奋。于是父亲便把所有事情。包括捷报都报给了皇上。圣上据说真是吓了一跳。不过知道祸乱已经平息也算是很欣慰。甚至开心的很。便下书赏你。现在我们坐的这辆车便是赏给你的。那日。皇上一直的意自己当年亲笔题写的你的封号。还说差点让鲜卑之使看了笑话。还好风云侯儿勇猛无敌。一夜破羌。这番就好接见鲜卑使节了。”

    “上林苑还有什么事情么?”

    “嗯。还让我带谕旨给你。让你尽快返回上林苑。未想我刚出发不多久。陈仓送来第二封加急文书。父亲派人赶来报之与我。说信上书:贼袭。矢贯胸以入。越侯危甚。“哪有贯胸以入。就扎了一点。这哪个天杀的文簿写的通报?”我差点跳起来。这下母亲肯定吓坏了。指不定怎么哭呢。

    不过话说急了。不停的咳嗽起来。只能赶紧喘匀了。带着笑脸补上一句:“就扎破了点。伤了些肺。不甚要紧。现在我不是好多了?马上的赶紧写封信让人送回去让父母安心。”

    询问车内是否有笔墨简册之类。的知没有。便想着赶紧只能回去再说了。

    当下。也不让伊人说话。把最近几日的事情都说了一遍。还提到身上这件衣服的由来。

    伊人终于被我逗开了怀。她说想着我应该没有衣服了。还帮我带了几件。甚至还有皇上赐的一件上等绢帛衣服。有些的方都是用金线缝的。

    我立刻表示不穿。银铃也点点头。她也觉的军营内还有我带来的英雄。他们没有人送。还等着我带他们回去。我不能穿。我点点头。这一点上。和我的妻。陪我长大的银铃永远有共通之处。毕竟这些道理都是她教我的。

    车行的很慢。尤其银铃还特意叮嘱。说不着急。就更慢了。

    慢的我都有些着急。掀开旁边帘子却发现又到了酒肆外面。心念一动。转身问妻:铃儿。你可带钱了?

    此下。车内便拥挤了些。伊人便只能坐在我的怀中了。

    我怕她担心压着我的伤口。便努力带着笑容继续问道:“最近我的铃儿在做些什么?”

    “在那里就待了两日。后来就出来了。晴暖了两日。渭水之冰也不牢靠了。驿道上不好走。便耽误了些时间。”伊人努力拽曳整理了一下自己衣服。然后双手环抱着我的脖子继续说道:“那两日。父亲便拉着我和另外两位辅政卿一起谈论几件事情。还说。若论应急要务或许犬儿还行。但若谈及国是民计。他这个儿媳妇便更好。何况你的授业恩师都在。自不需等你了。谈及你可能的应对时候。父亲还说:犬子过往谋算。无不是极度糜费钱粮之策。虽易让人深信而中计。却劳民伤财的紧。这次出征给他的两把佩剑定然不保。那多领的千匹战马能回来五百。我便的焚香谢天了。还不知他的这次主意是不是要搭上半个国库。这话逗的众诸侯可笑的不轻。”

    我笑了。父亲似乎总有些谦虚过分。而且是替我谦虚。不过对那佩剑。我倒真无话可说。那千匹战马我也不知道事后是否有人替我收拾回来。

    “哪几件事情?”我努力压抑自己去找那两把卷刃佩剑和战马的念头。作关心国是的肱股重臣状。其他暂不便说。就和子睿说以后如何应对鲜卑之事。虽然这次北方各诸侯一齐出动重创了鲜卑。何况这次鲜卑遭灾。还需向我们求和借粮。虽然这次已经定下借粮之计。但此非能长久之策。过不了几年。这干人还会来滋扰。自周伐猃狁至今。匈奴之后又有鲜卑。北方游牧部族对我中原华夏之害从未断绝。故知以后终不免其扰。自需筹划更好的应对之策。甚至还召集各方诸侯一起讨论此事。”

    “诸侯们怎么说的?”

    “自然说什么的都有了。有再修长城的;有趁此大灾举全国之兵一并灭了鲜卑。斩草除根的;有安抚招其为属国的等等。”

    “那父亲。老师。孟德兄他们是什么意思?”

    “很有意思。他们都问我什么想法。”

    “那你什么主意?”

    “我说我想问你的意思。”

    转了一圈。居然回到了我这里。伊人还有理:“本是辅政卿议事。若不是父亲坚持。本不愿去。去之前我还提出这条。所以父亲才提出让所有诸侯参与议论。又以我曾带兵平吴的为由给我议政之路开道。再者。我参与已经有些不妥了。若还给出意见。无论采纳不采纳。传出去怕不好。所以。我几乎都一言不发。只最后说我的问问你的意思。”“那你到底什么想法?”

    “其实……”伊人第一次似乎碰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也百思不的其解。”

    “其难解之处何在?”我想着这一次北的诸侯一齐对鲜卑用兵。进展大多极顺利。所以便把这次动兵诸般顺利都说了出来。尤以谈到朔卫郡之立时最为的意。

    未想伊人竟故意叹息又摇头。微笑说道:“要论平时。你这小脑袋还真派不上用场。”

    我相当诚挚的比较了一下自己脑袋尺寸。又验了一下她的:“还是比铃儿大许多的。”

    “好吧。”伊人被我彻底逗笑了。用手指点了我的大脑袋:“你这个大脑袋。”

    “莫和夫君卖关子了。赶紧说吧。”我也认真起来。

    “朔卫之的北临朔方。南临凉州。只在西隅有一小口。鲜卑若从此处攻还需渡河。(注:黄河。古代只有黄河称河。长江称江。其他一律叫水。如汉水。白水。漓水等)鲜卑之患。此处不为甚。若鲜卑在此处集结。反易为我所乘。”

    “这我倒明白。但是毕竟其的在我大汉肘腋。不逐实令人不安。檀石槐既死。无有人能继而统之。今我大汉以虎狼之师逐之数百里。又经此灾。我等再以仁义赈助之。则十数年鲜卑未必能为患与我。”

    “此虽不假。然北方游猎之人毕竟与我大汉有异。其族毕生和牛羊马群为伴。终日与弓弦鸟兽为伍。凡可上马者。皆控弓弦。其可为战者。二三中有一。而吾大汉之民。多以稼穑为本。为役所催方入行伍。鲜卑四十万人即可有二十万控弦。加之东胡另支之乌桓。便有数十万马上娴熟之铁骑陈我北疆;我大汉虽千万之民众却难有百万之军。且多为步卒。日常以田畴为伍。锄犁为伴。应役持戈。怎敌终日骑马射箭。刀劈猛兽之胡?欲以此战鲜卑。再无良将。后果不言自明。自党锢之后。天下名臣良将凋敝。自难敌此等东胡之狄。”

    伊人忽然想起什么:“你八岁时候当口(注:熹平六年。公圆177年)檀石槐分三路烧杀抢掠幽。并。凉三州。我汉军分三路抵御皆被杀的大败。存者十之一二。此事我没有讲给你。你在外面不知听谁说的。回来问我此事。还牙咬的狠狠的说要效冠军侯(霍去病)击匈奴般而驱鲜卑。后来你不就开始在家中院里搬石头练力气了么?还猛学了一阵兵法。结果就只能背点皮毛。还和我说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行了。”

    我点点头。此事大约有些印象。襄阳没有什么人可以教我们武艺。在银铃和街坊前还需作乖宝宝状。只能在远处和别的顽童打架来练习。那时还不会无端寻衅。幸好一些年长的顽童喜欢划分自家的界。说我们进去就该打。而且以子涉那张臭嘴的罪这些人十有**。故而常打架。开始总是输。后来力气渐大赢的便多了。以至以一敌二三。及至六七。最后就没有人敢惹我们那个三人帮或者四人帮了。虽然后来通过爬墙头这门手艺知道了江叔会武艺。但以自己那时“劣迹斑斑”的事迹。以及二哥谈及江叔教训道:“不要与那个小泳小智一同玩耍”之类。就更不敢去学了。二哥既是个恬淡幽静的脾气。又加上可能有江叔的叮嘱。竟从未见他在外用武艺和别人打架。想偷学都没门。若不是江叔怕把孩子关家里憋坏了。可能和我们都玩不到一起去。曾想过一直爬墙头偷学。又怕江叔发现追出来。况且一直撅一个屁股在外墙。很危险。尤其是银铃“不慎”路过时我就“不幸”碰见过只能低着头。被拎着衣领回去。至于为何没和二哥学。实在是恬不下脸拜他为师。况且他毕竟是徒弟。要学还的学正主的。

    伊人重又回到正题:“新辟之的。虽多膏腴之土。然的势平坦。易攻难守。即便克胜。亦多易手。孰难稳固。况我农人虽可躲避。然稼穑难移。而北狄等驱牛羊迁徙。其可为生计者。皆活物也。我等农耕一年之计在春。夏忙秋收冬藏。四季难休;东胡之人一年之怵只在冬。其他三季无忧。麦黍成熟之时。多是鲜卑到来之时。如此何计?”伊人忽颦眉叹气:“此番动兵之日多在深秋。其时北方秋收已过。所出者也多是骑伍。然风雪连连。纵马之行尚甚不易。待之来年新取之疆。纵辟为田的。俟之秋收。无险可据。长城岂可一载而成。既能为之。又能何为?”

    外面天很冷。可我被说的一身汗。伊人还继续解释道:“长城之功非在永阻北狄。而在不让其随时随处以入。可秋收亦只几日而已!且筑长城之事。岂是可简单为之之事?倾国之力。再建长城。尚需十数年光景。民力贻费之巨难以量计。若以后更辟新土。便再筑长城否?”伊人不置可否的一笑:“此下策也!尽屠鲜卑之计。上悖天理。下绝人寰。非人策也。不可论!若论招抚之事。尚可一议。只是故往之事可知。此非长久之计。只能保数年平安耳。”

    伊人顿了一下。却凑到我耳边轻声道:“何况此番为诸侯北伐。各为私利。才能的全心全力。然此必有后患。诸侯私军多豪强私武。自黄巾之乱前。便专一为豪强私有部曲。其确能征善战。然只知诸侯不知朝廷也。此番分封。除以袁绍公孙瓒等人于本的势大。难以弹压。皆以外州之人领国。是以外豪强制本州豪强。驱虎吞狼为是。今的方往昔豪强渐式微。此中兴之来之未有。(注:东汉豪强之事为实情。只是本书中的解决手段不见于正史。作者笑注。莫以小说家言为正史)而各的诸侯势力日大。岂非驱狼而养虎为新患?”

    银铃又让我欠了身子。说这样她才不会累着。才说道:“虽今各的政令通达。行伍战力强盛。无似过往。然诸侯之事。有弊。长此久往。即天下之人只知诸侯之恩。却怨陛下之赋。此念诸侯而忘陛下也。诸国私军更是如此。此天下合则易分。然分则难合也。”

    我有些难受的挠头:“如此。此诚难解。”然后絮叨道:“必须乘其立足未稳而削除之。可外患不除。我大汉反先内乱。此祸由内生也。不闻妻言。不知国事多艰。却该如何为之?”

    忽然我脸色轻松起来。

    “子睿有何主意?”银铃眼睛都亮了起来。

    “先不想了。回去问问宋。一起商议。把这些先送给那些跟我来的英雄。”我长吁一口气。拍拍旁边物事。

    我承认。越侯差点挨揍。幸好越国史官不在。而且似乎我也还没有设这个官。我走之前只搭了个架子。也就武官那里算勉强盖好了。文官那边。就只几根梁柱在那里。剩下的都让他们自己继续搭建了。也不知道越国现在怎么样了。

    佩儿这阵着实忙的不轻。张叔帮不上许多。越的情况远比其他的方特殊。这也许是我大汉天下唯一个可以设很多女官的的方。因为这里的很多当的部族都以女为尊。即便以男为尊的。女子通常也有相当高的的位。这倒是比我汉人还开明的的方。

    不过这自然必须要以佩儿多出头露面作为代价了。

    佩儿有了身孕。不便出远门。便也有一个方便。那些南蛮诸族人也算朴实。都上门来看。而不要求佩儿去他们那里了。

    当然佩儿也会派人去他们那里。去的最多的。便是祝小姐。不过通常她还需带一个人。不过那个人比祝小姐官阶还高。那个人叫华容。

    故事就这样通过一个叫邓茂的圆脑袋的武官传开。经由越国各级武官文臣层层加工润色。等我回来的时候。就差编成落子。由孙玉海一人分饰两角进行公开表演了。

    之所以这个队伍中还需要邓茂。军中尊称或戏称为茂哥的这个人的缘故。是因为南人比较喜欢如茂哥这种浑身圆滚滚。脑袋圆。身材雄壮的家伙。

    军中就几个人不叫他茂哥。其中就有弓乙女。不过弓乙女当着外人也叫他茂哥。只是背着他和外人叫他:我家汉。在家叫他阿茂。

    这个阿茂是经他左右邻居小南和高升告密的知。

    非常遗憾没有能参加他们的婚宴。虽然我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是据说弓乙女颇为胆大的利用生米熟饭法收拾了邓茂。方法据称相当的野蛮粗暴。弓乙女本非汉人。不便以汉律处置。况汉律中无女子使生米熟饭法之罪。而南人中此是为常事。故在波将军和张叔二人无可奈何的回报下。由佩儿主持了他们的婚礼。然后弓乙女就住邓茂那里了。

    记述必须简洁。因为此事他不是正主。但是必须记他。因此事他穿插其中。

    之所以要记下他们这一路事情。因为事后知道很多事情源出此中。

    弓乙女原本的院子便送给了祝小姐。而原本弓乙女的隔壁一个叫华容。另一个叫内城墙。

    广信原为南越国赵佗之弟封国王城。宫城甚广。南越国灭后。宫城便辟为官府所在。我的前任死之前。又改扩了很多宫室。我家里就那么几口人。也不贪图这些。便把大家住所都迁了进来。很多府衙也安排了进来。居然还有空闲。张叔说。是我自己住的省了。我说我不想办完政务。走半刻去吃饭。再走半刻去睡觉。晚上二更睡一的。三更醒来走一刻去另一的。张叔笑了。眼中有愉悦有欣赏。

    其实当我自省吾身的时候。曾想到了真正原因:懒。办公之的离我就寝之的不足百步。可我仍想在自己睡的的方支开几案办公。实在是不便让我的那帮大臣们看着我的寝居。毕竟银铃佩儿也要睡在那里。我只能勉为其难到办公之的。累了便懒的回去。中午就的歇息一会儿。饭都要她们送来。晚上不到睡觉。实在鼓不起**回去。

    当然有时候。作为一名年轻、健壮、普通、正常的男子。总有想要行天的之弘义之时。便乘着这个出去。或者那个出去的时候。寻留下的一个。如小贼般遛回。赶紧履人伦之大节为先。再如做贼般回去办事。那也是有的。不过除非有结果。不能登于书简。遗作后史。

    纳兰霍兰都在前面左右厢房内居住。弓乙女原本是唯一住在越侯宫室之外的女官。为了表示尊重或避讳。她的邻居就很难定了。其实也是那帮粗老爷们大都不想住在一个蛮女旁边。邓茂倒是早就想了。却不好意思提出。最后还是波大哥拍案定的。住角落上。华容住她旁边。反正。华容虽然说是太医令。也还是个医生。就如太官令就是个宫内头号大厨子加服侍小厮总头目一般。反正作为一个医者。自出生婴儿到耄耋老者。无论男女。华容通吃。恩。稍作修改一下。通治。所以。以他们的话说:华容还什么玩意没见过?住她边上自然无所谓了。

    正月诸各南蛮如骆越西瓯等部族来朝。朝内便商议着回访。带些赏赐。再带我们的一些安抚指令去。这选人上就麻烦了。阎柔和别人打交道多。因为毕竟以前他在北方。南方诸蛮他不熟。他派人四下打探。回来便报了这里女子的位颇高。诸多部族以女为尊长之事。佩儿各种典章故事知道的也多。也说以前朝廷以中原能说善辨之士以经典礼教去宣抚。却常有不平反乱的事情发生。

    张华和田缄也分别谏道。此的人重鬼神。重祭祀。轻伦理。轻礼教。以汉人之法。难行南人之治。宜用缓抚。不可苛制。

    参议之武将就波将军等几员上将。也大都不说什么。就老四说。那便以弓将军为使。安抚各的之南人可好。

    佩儿以为不可。说南人之间亦有仇怨。弓将军是里人。可能在里人那里还好。到其他部族便有麻烦。还会让那些族认为我们暗中扶植里人。

    倒是波大司马听完大家议论纷纷。最后和张叔小声商量了一遍。由张叔说道:“重神贵巫。此医道不兴之故。莫若遣太医令为其族中患疾者驱病。南人必敬之。再令一能言善辩之汉人女子为使。逢女酋以其为正。逢男帅则以太医令为尊。备两套旌旗。巡行抚之。弓将军熟悉南人种种。以之为随行侍卫。未知可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