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槐里-《天变》
第(2/3)页
秋鸾拼命挣扎,好容易滚到门口,使劲撞门,惊动众人,这才得解救。
但放下时,那犯妇早已断气了。
我很烦,叫秋鸾进屋,问询银铃是否要回避,银铃摇头,我便让秋鸾开始说了。
秋鸾还算镇定,就是眼泪不时流出,声音偶尔哽咽。她没有直接重复那女子留给她的话,却先说自己错了。
这个女人本是左冯翊人,嫁到陈仓,丈夫是个本分的坐贾之人(有固定商铺的商人,有词:坐贾行商)。嫁过来不久就怀上了孩子,原本一切都算美满。秋鸾这里似乎需要回忆一下,然后不太有把握地提及一个我有些熟悉的陈仓豪民家,然后思忖一番,似乎确信了这家,然后继续说了下去。这家豪民应是看上了他家的老宅,数次要来买,因是祖辈传下的故宅,故而没有卖。结果有一日,衙门差役到他家来拿走了他夫妻二人,说他们贩卖私盐,还在他们家里真就搜出很多粗盐。她说,这些盐她和夫君从没见过,应该是他们在前面看铺子有人从后院偷偷放进来栽赃的。但陈仓令根本不听他们解释,她夫君连呼冤枉吃刑不过,便死在了当堂。幸得她是孕妇,按汉律,不得动刑。夫君死后,她觉得天都塌了,忽然想到自己肚里的孩子,便当堂装疯卖傻。这陈仓令似乎也不打算为难她,便只是收监,这日子一长,这陈仓令忘了这女人,直到她生下了自己的女儿之后,也没有再提那个案子。不过百姓们却没忘,街坊们,常去看望,带些好吃的,让她补身子,说不能亏着孩子。还告诉她,那祖屋已经被那家豪民给强占了。又过了几个月,右扶风来了,办了陈仓令,却未将她释放,只是给她好些的待遇,也不需做什么,却供养着她,还将种种前因后果问了个遍。再后来便是那场大战了。
她说,她生的是女儿,不能给夫家延续香火,黄泉下无脸去见自己夫君和公婆,本早无恋世之心。本只打算让女儿将来能有一个好归宿,才打算继续熬着。她不知道那赵将军人如何,只知道我是个好人。她不敢奢求什么,只希望我能养着她的闺女。昔年人传平安风云侯曾收养一个被人栽赃的女婴,现在不求我收养,只求我能将她的闺女养大嫁人,她心愿便足了。她知道我要送她去赵将军那里,便觉得未来毫无着落,她根本不知道将来的一切会如何,虽然我夸过子龙不少,但她却总觉得没有底。与此同时,她却笃定我一定会善待并安排好自己的闺女,结果便是这番以死相托。
秋鸾说着说着便哭了,她说那女子总问我如何如何,她还不停帮我说好话,却没想到,自己越夸我,越坚定了她以死托女之心。
虽然心中抑郁,但还是赶紧劝慰秋鸾,说那女子还有什么交代的。
秋鸾稍定,说孩子都可以断奶了,可以炖烂的稠米汤喂。
顿了一阵又说,那女子投缳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他爹,咱们女儿叫忻怡。
秋鸾忍不住又哭了出来。
孩子们似乎被秋鸾吵醒,不知谁又先哭了,接着三个都哭了起来。仿佛感到最亲近的人离去了,一个个哭得越来越大。
银铃静静站起身,说自己去给孩子弄点吃的。
我拉住她,自己站起身,出去,唤来宋和**,叫他们赶紧去投我的俄何、烧戈两族营地去,和他们说明情况,和他们要几头母羊过来。
银铃恍然道:我差点都把他们忘了。
其实我也是。但是到这种时候,我总能想得很远很快。当然也有我想不通的。
这位母亲,竟因此而死,她难道不想看到自己女儿长大么?也许她太信任我了,或许她从秋鸾那里了解了我,尤其是知道了亦悦的事情,想到了用这样的方法让我收养她的孩子。
银铃根本没有问我,经历过亦悦的事情,以及这么多年朝夕相处,我想她也明白,我又多了一个女儿,但这个女儿的母亲却不是她。
不过她会支持我。
看着银铃几个孩子都怜爱地一个个抱过,一个个哄着,不时泣下。我都有些心酸,只管过去抱着她。伊人却还要安慰我,还不让我接手。
“没事,给淼儿或者焱儿多个姐姐作伴也好。”伊人如是说:“你别抱了,你胳膊劲没数,别伤了孩子,来秋鸾,帮我抱抱雪晴。”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心中有些酸。我若不能使天下百姓皆得安居乐业,何以称卿?卿者,庆也,天下庆之有所赖也。
既不能使现今天下百姓安享平安,所谓辅政卿的风云侯至少要使他人能有所依赖。
羊很快就送来了,还来了几个羌人,包括两个妇人。我听人说过很多次,羊奶也能养大孩子,甚至马奶都行。那天事出紧急,小亦忻也还在马腹下嘬过一顿。羌人显然更清楚,但他们没把孩子直接抱到羊身子底下,不过也确实不方便。何况,羊还有一股怪味很不好闻。
只见一妇人不知从哪里弄出个皮袋,将奶挤到里面,然后松开手现出一个**一样的东西,塞到了亦忻的嘴中。在场的几个汉人姑娘包括银铃都一下子有些羞涩,甚至有人背过身去。不过亦忻吃上了东西也立刻安静了。
另一个羌人妇人也照样不知从何处摸出一个一样的袋子,依样一番,将雪晴抱了过去。
“还有么?给忻怡也喝些。”
有人说,其实忻怡已经断奶了。我说没事,羊够。
转身交代那暂时无事的羌人男子,让他们回去和全族说一声,一起收拾一下,后天早起准备去洛阳。最后还问他们缺些什么。
他们都说李将军看顾着,没啥缺的。
我点头,那便好。
那夜,我难得没有打搅银铃,却睡在三个小孩的屋内。
虽然很累,但是却没怎么睡得着。秋鸾和几个婢女都说她们来就行了,挤奶喂奶换洗尿布她们都成。我说我以后可能不会像今日如此闲了,便多做一些吧。
银铃不放心我,夜里起身,看了看我。没有劝我回去休息,只说让我得着机会便睡一会儿。还叮嘱我,少抱孩子,说我那俩胳膊和石础似的,说不准会伤着孩子。
我只能让秋鸾她们过一个时辰便换个人,轮流休息,别太累了。
那夜我就是愿意在这三个小家伙的旁边看着他们三个或安静地休憩,或一起哭闹起来。
第二日早上全无睡意,但情绪终究因为小孩们安静地睡去而平复。一早等银铃醒了,与她一起吃了早饭,说了今日去小援老家的规划,银铃点头应允,也觉得应该如此。我便去找了小援,问他家在何处。他说很近,就在槐里,骑马不消一个时辰,这阵没事他还回去过两次看望父母。
其实我不知道槐里这么近,知道了便觉得甚妙。想来还可以拜访一下右扶风大人。按说他该回治所了,说不准还能碰上太常和小琰。早听闻射家也是我谢氏中一个望族,我这日专门穿得整齐,甚至带了弓箭,若是要走点高雅路数,来个射礼,我也能应付。按说射家的射礼应该是最正宗的,毕竟啥礼节都是射家之礼。就如我家感谢别人家是最正经的一样。
我说陪你回趟家,拜访令尊令堂,我替你取了字,这等僭越之事,应去知会一声才对。小援自然一口答应,开心得很,随行既没有需要梳妆的女子,便立刻起身了。不过我从不敢在银铃面前感慨此事,否则定会被勒令自省。
路上自然提及我等即将回洛阳,然后我就得回越国,你如何安排。小援说,既然赵公让他留下来等我一起走,应该是要让他去我那里。我点头称是。
看来父亲北方有些吃紧,可能不忍小援到前线直面鲜卑铁骑,故而宁可让他和他兄长仿佛是叫射固的相隔千里为官。
我忽然发现一个问题,前面一直没有注意到。
“文雄,我父提及令兄说是我的族兄,但是你却说你小我一辈,到底是我父亲记差了,还是你弄错了。”
小孩有点尴尬。居然答曰:“其实都没错。”
这话怎么说的,难道是我听错。抑或我熬了一夜脑袋糊涂,听到的其实是梦言呓语?
“此话怎讲?”
“我与兄长……其实不是一个娘亲……”小孩憨笑着:“我们射家只知是北地谢家,往前细数只能到陈郡谢邑,自小私家学堂让我们背熟《诗》中《崧高》(《大雅》,尹吉甫所作,还有一篇《烝民》也是他作的,是诗经中难得记载了作者的诗篇,作者注)和《黍苗》(《小雅》)两篇,称其为我族得姓之初记,此二篇,皆千年之前故事(周宣王,前八二七-前七八一年在位,封申伯于谢,命召伯虎营之于谢水旁,此地原来的人多姓任,后大多以谢为姓,作者注)。之后族谱时断时续,到今世已经说不清与其他各北地谢族后人辈份相较了。”
“既然如此,你我岁数相仿,你唤我兄长就是了。”我真不想占人便宜……我决定收回这句话……我确实挺爱占人这种便宜的。
“怎么说呢。”小援看来还是个孩子,被我抢了一句,竟然脸都憋红了:“我的大娘和我母亲都姓祈。”
我算有点明白了:“和我母亲一族?”
“恩,丰镐之地,祈氏为望族(此姓主要发源就是负责祈这种仪式的祭祀后人),我大娘和赵国夫人是堂姐妹,我的亲身母亲却是她们的侄女辈。”
“你大娘还健在么?”
“生下我兄长不久便因病不治了。我父亲为了照顾我兄长才又迎娶了我母亲,然后又有了我。”
“你娘亲如何称呼你兄长?”我承认我有时候有点恶趣味膨胀。
“恩,这个,好像就是直唤其名,后来直唤其字,从未以母自居。”小援没发火,我真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时过于旺盛的好奇心。
“以后……你到越国,你就称我为兄。不过今日去贵府,我将以族兄,表姐称呼令尊令堂如何?”
“恩,以后还是叫叔吧,我怕以后称兄长顺嘴了,被母亲知晓,必会见责于援。”
“没事,关键是在我那个小朝廷里,一群和我称兄道弟的,你岁数和他们相仿,不想让你吃亏。好了,这就是小叔最后叮嘱了。”
小援笑着“嗯”了一声。
“你还有没有兄弟?”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来。
“没有了,就兄长和我。”心中觉得有些麻烦了。
果然不消一个时辰,便到了槐里。槐里比陈仓大了许多,不过比长安确实小了些。一路和小援打听右扶风官邸,说走前得去拜谒一下故人,不知觉便到了城内北城墙下一个大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