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因此,一个真正「理解知识」的人,他往往不会默认自己已经彻底理解了某个事物,而是始终会保持一个开放性: 我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有没有可能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的地方? 我有没有可能遇到新的信息,来推翻我目前的假设、理解和观念? 跟我不一样的视角和观念,是不是一定是对立的?我们有没有可能都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懂得越多的人,他们对待知识、对待别人的态度,往往会更加谦卑。他们会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观点,只要他的逻辑是自洽的、严谨的,那么就可以都是正确的。参差多态才是世界的样貌。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观点:你对于我所讲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有你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只要你清楚地明白了我的意思,那么基于你自己的需求、经验和视角出发,你完全可以有你自己的理解,不用强求跟我完全一致。 反过来,如果你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是机械地复制我的做法的话,那其实也不是在学习——你只是在生搬硬套别人的思维模式,是无法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的。 所以,一个更好的对待知识的态度是什么呢? 永远不要假设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也永远不要对知识存在轻视的心理,认为它「不过就是 xxxx而已」,而是要保持审慎、开放、批判的态度: 这个新知识跟我已知的事物有什么联系? 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有什么差异点,分别适用于什么场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对于这个新知识,我还可以去获取些什么信息,来更好地理解它? 我可以如何试着把它应用到生活、工作中? 这才是一种求知的心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就需要平时在生活中锻炼一种能力:可以在内心容纳更多信息,观察它们彼此碰撞、交织、联系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不同的叫法。我把它叫做「认知空间」,有些地方可能叫做「注意力广度」,有些可能会把它归入「工作记忆能力」……但无论如何,它们的内核是相似的:在脑海中同时容纳更多、更复杂的信息量,让大脑适应这种高耗能的状态,而不是急着把它简化、窄化。 如同我在一贯的思想观念:很多时候,慢一点,会更好。 因为慢一点,你才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这些信息慢慢碰撞,发酵,酝酿,让自己得以观察它们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让一切更加纤毫毕现。 比起你急匆匆地给它们制定一个去向,下一个定论,你能够得到的,会更多。 那么,怎样锻炼这种能力呢?不妨从这几个小 Tips开始。 一、接受一个假设:世界是复杂的。 有时我们会说:世界是简单的,因为构成世界底层的原理是简单的。 有时我们又说:世界是复杂的,因为世界上各种形形色色的现象是复杂的。 那么世界究竟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我会建议的,不妨假设它是复杂的,再带着这个思路去探索。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单单拎出一条条原理是没有意义的,原理必须跟现象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