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们父子本为一体,荣辱与共,若是关中人丁兴旺,得以复兴,父亲也将因此受益。” 尽管桓熙说得诱人,但实际上,桓温对于雍、梁、秦三州是插不上手的,这一次,若非桓熙有求于自己,只怕也不会轻易让出军马。 二人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行了切割。 纵使是父子,也得明算账,桓温沉吟道: “三万户,为父许你从荆州带走三万户。” 桓熙大喜,之前开口五万户,不过是漫天要价,桓温怎么可能准许他带走这么多的人口。 毕竟桓温截留赋税,人口少了,军府的收入也会相应锐减。 如今得了三万户,足以使他欣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关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桓熙唯恐桓温反悔,赶忙拜谢道: “孩儿多谢父亲!” 桓温挪揄他: “现在可高兴了,方才不过是要了你一些军马,就向我苦着一张脸。” 桓熙嘿笑道: “孩儿家底薄,哪比得上父亲兵强马壮,自当锱铢必较。” 由于桓温还有公务处置,桓熙并未久作叨扰,他离开军府之前,又去了郗超所在的厢房,书吏们识趣的告退。 郗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道: “我还以为世子有了王景略(王猛)辅佐,就将郗某忘在脑后。” 郗超虽然人在江陵,但一直有关注北方的消息,桓熙有多么重视王猛,他也略知一二。 桓熙随意坐下,不拘礼节的摆摆手,说道: “你我之间,就不用说些这种话了,有谁不知道,你郗景兴才是我桓熙最亲近的心腹。 “王景略虽有大才,但在桓某心中的地位,又怎能与景兴相提并论,我与景兴,不仅是府主与僚佐的关系,更是一直将你视为挚友。 “也就是景兴如今在父亲的幕府任职,若是去了雍州,我对景兴的礼遇,必然更胜王景略。” 在北方时,一口一句先生,来了南方,仗着此间没有外人,倒是直呼起了王景略。 不过,郗超对此大为受用,实际上,他也不是真的要与王猛争宠,这些年,他在征西大将军府可谓是如鱼得水,桓温对他言听计从,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又怎会有闲心为了桓熙与王猛的亲密关系而耿耿于怀。 桓熙与郗超分享着离别后的一些经历,但郗超还是有意无意向桓熙打听起王猛。 他对王猛还是存在着许多的好奇,桓熙也不隐瞒,将王猛是如何殚精竭虑,为自己治理关陇一一告知郗超。 郗超感叹道: “不想,寒门竟也有如此贤士。” 当然,最让郗超赞不绝口的,还得是王猛激励将士所用的两条流言。 第(3/3)页